Design Ah!
當我們討論設計時,我們其實在討論好奇心



Beijing Youth Daily
2019
                                                                     

每個人都應該有設計的心態

為什麽同一種文字可以選擇那麽多種不同的字體?為什麽我們看到的書籍有各種各樣的尺寸和樣式,而不是同一尺寸和同一樣式?為什麽汽車有四個輪子,而自行車有兩個?為什麽我們用的手機、平板電腦多是方形而不是其他形狀?       諸如以上的思考,大概是小朋友們時常脫口而出的疑問,但是作為成年人的我們,每天和各式各樣現成的圖像、產品打交道是不是早已經習慣於此,對這些小朋友才會發問的疑惑不以為然呢?我們似乎很難再對熟悉的事物產生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的興趣,也很難換個角度去思考——“還有什麽其他的可能嗎?”更不用說,我們想動手去試一試,看自己能不能設計一款與眾不同的椅子或者電梯?而接下來要介紹的展覽就提供了一個讓兒童盡情地思考和發問,讓成年人重拾好奇的樂趣的機會。       

在日本的科學未來館,一場名為《設計啊》的展覽吸引了數十萬的觀眾。展覽的總策劃由日本著名設計師佐藤卓、中村勇吾,音樂創作人小山田圭吾擔任。展覽根據日本NHK電視台制作推出的一套旨在激發兒童設計思維的電視節目《設計啊》(Design Ah)創制而成。換言之,展覽是在電視節目基礎上建造的拓展實踐的實驗空間。其實,早在2013年,同名展覽就已經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三個月的時間里吸引了超過22萬人次的參觀。而今年的展覽則是在初次展覽基礎上的完善和提升,同時,在科學未來館的空間里進行展覽,和場館的科技主題相輔相成,進一步升華了設計思維對與科學創新的積極意義。設計是智慧、美感和趣味的結合       我們應該如何觀察我們身邊的設計?設計師的創意從何而來?設計師如何思考問題?又如何動手做設計?以上答案,將在展覽中一一揭曉。展覽分為“觀察室”“體感室”和“概念室”三個部分,並有三個互動區域安置其中,給觀眾親自動手的機會。進入展區,第一部分是“觀察室”。“觀察室”中,不同種類的便當、標識、容器、人的身體、日本的姓氏分布圖等按照類別進行了集中展示,構成了十個展品組合。這些都是觀眾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事物和圖像,但是通過巧妙的分類和組合,給了觀眾無限的想象空間。比如,在展示人手的用途這一部分就設置了一個猜謎的遊戲。通過投影,我們可以看到人手在做著無實物表演,大家盡可以猜測手的實際動作,但是當謎底揭曉時——“啊!本以為手在翻書本,原來是在打撲克牌啊!” 這樣的展示既激發了我們的想象力,同時又拓展了我們對日常生活觀察的興趣。       

請換個角度觀察,或者說請從多角度觀看世界的啟示在速寫互動區域盡顯無疑。十個環繞“模特”的速寫台可以供十二位觀眾同時使用,十二個人需要從自己的角度觀察並描繪出看到的“模特”。且不說十二個不同角度就有十二個不同的“模特”,即便是同一個角度,也會因觀察者自身獨特的觀察方式和再現能力而產生了十分不同的結果。參與速寫互動的觀眾有五六歲的孩童,更有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和歲數更長的中年人,甚至有白發蒼蒼的老者。雖然年齡、性別、繪畫能力等各有差異,但卻有一點出奇地相似——每一個握著畫筆的人都十分很珍惜參與的機會,認真地觀察,努力地畫。那種對周遭事物的好奇、對自身的好奇充盈著整個展廳。好像每個人都在探索,不僅僅在現有的世界里探索規律和奧秘,同時在探索自己和他人的不同。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發現者和創造者,而每一種獨特的創造都應該被珍視。啊,這真的很有趣!       

結束了“觀察”和速寫互動後,在進入第二部分“體感室”之前,觀眾還可以先預習一下接下來要來了解的設計知識。在“觀察室”和“體感室”的過渡空間,幾張小課桌上擺放著繪制日本傳統紋樣的模版和工具。按照圖示的方法和規則,觀眾可以繪制出和模板幾乎相同的紋樣。說到日本的傳統紋樣,不得不介紹一下日本的家紋。家紋在日本始於平安時代中期,顧名思義,是代表家族的紋樣,也是當時名門望族身份的象征。家紋剛剛問世之際,圖案多采用較為吉祥的植物形態。家紋歷史悠久、數量繁多,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很多家族品牌的標志。距今上千年的家紋,現在看來十分簡約、規則,具有極強的幾何造型感。它們是如何一步步繪制出的呢?答案即將在“體感室”中揭曉。“體感室”是一個百平米見方的空間,由四面大型投影環繞拼接而成。投影循環播放著一系列主題映像,如家紋的繪制方法、食物被拆解後整齊排列、一分鐘到底如何量化、聲音的高低和力量等等。一個個有趣的主題引人發笑,也讓人大開眼界。啊,原來如此!       

第三部分將帶領觀眾進一步去體驗我們身邊被量化的時間、距離等等,即“概念室”。在概念室中,在沒有實物的情況下,觀眾將著重體會當我們坐在飯桌前吃飯時,我們和對面的人的距離;一節標準的地鐵車廂如果站滿人,我們的腳大概是如何排列的;還有近和遠,聚合和分散,快和慢等等概念。這些關於尺度的概念,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太平常的細節,以至於我們經常將它們視作理所當然。但將它們放大後,也許我們不會再忽略那些我們不曾關注的時間和尺度,而是開始關心生活中的點滴。當我們細細思考那些我們認為好的設計的時候,不管是一把舒適的椅子還是一個寬窄適中的門,都是設計師對細節的認真考量和反覆試驗的結果。我們生活中接觸到的舒適的和美觀的產品,其實都是設計師們對生活點滴的觀察和關注,以及他們的智慧所凝結而成的人性化的服務。設計由人創造,設計供人服務,歸根結底,設計的核心是人。設計師應該更懂人,人也應該更懂設計。正如展覽總策劃佐藤卓所言:“設計是我們日常生活各個方面不可或缺的部分。無論是在行政、經濟、健康、福利、科學和藝術、教育、社區活動等,還有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活動中,設計發揮著它應有的功能。這就是為什麽我相信設計教育對兒童來講尤其重要。電視節目設計啊就是在這個信念的基礎之上生發的。展覽的設計旨在為觀眾提供沈浸在設計的驚奇之中的機會。”對與電視節目而言,《設計啊》激發了人看、想和創意的能力,展覽則給了觀眾近距離觀看在節目中展示的道具和更全面地調動感官來體會設計的奧妙,或者說進一步了解設計師思考世界和思考設計的方式。       

最後,走出“概念室”,就是為這個展覽所凝結的智慧買單的區域了。展覽的衍生品售賣區域和展覽的相比略顯單薄,不大的區域倒也盡可能多地將不同種類的產品分門別類地展示在貨架和櫃台上。但是面對每小時數千的參觀量,如果能有更大的空間,也許可以留給觀眾更多選擇和思考的時間。走出展廳,在科技館一層的公共空間,展覽的互動的區域被納入其中。在這里,觀眾可以自由創作“啊”,也就是展覽的最醒目的標題“あ”。“あ”音同“啊”,是日語五十音的第一個音,讀音也表驚嘆,可謂一語雙關。我傾向於將它賦予“開端”的含義,好奇心是創造力的起點,也是源泉。         

好設計的基礎是國民對設計的認同           
日本科學未來館的館長毛利衡說,展覽向觀眾提供了設計的方法論,如何觀察、體驗和定義不僅僅是設計的思維方式,更是科學創新和科技發展的思維方式。從各種角度來觀察世界上在這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中,我們才能做到更全面和更深刻地理解這個世界,既包含人與物的關系,也包含人與人的關系。       

通過展覽,我們可以看到日本設計普及教育,尤其是在兒童設計教育上的努力。這讓筆者聯想起日本首個設計評論家勝見勝。勝見勝或許並不被中國讀者所廣泛了解,但其實他的著作《ABC的歷史》,早在1958年新中國文字改革運動之時就被翻譯和引入了我國。勝見勝在日本設計領域的貢獻極大,他主導了諸如1964年東京奧運會、1970年大阪世博會、1972劄幌冬奧會等國家級大型設計項目,並影響了田中一光、福田繁雄等一批日本設計大師。更值矚目的是,勝見勝並非只關注設計學界,他還尤其關注中小學生的設計普及教育,究其緣由不言而喻,今日的兒童即是未來國民的主力。勝見勝意識到設計教育的重要性不局限於培養當下的設計師,還要為未來培養。設計並不是僅僅關系到設計師,提高設計水準也不能僅僅依靠設計師。設計更關系到設計的服務對象——民眾,只有提高了廣大民眾的設計修養,才能在根本上促使整個社會對設計理念的認同,從而使設計真正地服務於社會,賦予設計不斷提高自身水平的根本動力,亦使民眾從好的設計中獲益。         

勝見勝與其同仁曾經的努力在幾十年後的今天可以通過日本高水平設計的普遍性現象中得到有力的驗證。勝見勝曾旗幟鮮明地指出:“好的品質是設計。”何謂好的品質是設計?以筆者的理解,就是當我們意識到設計的重要性時,我們對身邊的各式各樣的產品的功能和美感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將迎來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這就是好的品質是設計。好設計就是對功能和美感的更高水平的追求。在消費升級的時代,我們不僅僅關注產品是否可以解決基本的使用需求,或者看上去“很高級”,而是我們可以從身體和心靈上得到雙重獲益。即便消費降級的呼聲越來越高,已經被培養了更高的設計品味的大眾,也不會再接受“醜的但是可用”或者“好看但不實用”的產品進入日常的生活。啊!去好奇啊!      

好奇心不應該是兒童的專利,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應該保有那份柔軟和活潑的天真,去發現,去創造。展覽《設計啊》努力為觀眾制造了在場感和空間上的聚合,通過可觀、可觸、可玩的展覽設計激發了觀眾對設計的思考和想象。       

觀展的過程中,應該說,筆者聽到最多的評論是觀眾們差不多異口同聲的讚嘆:“啊!”        “啊,原來如此!”“啊,好漂亮呀!”  “啊,這個太有趣了!”        在“啊!”的讚嘆背後,有理解,有發現,也有欽佩。展覽現場的男女老少眼睛里閃爍著的驚奇感和深受啟發後的滿足感是對展覽《設計啊》最大的肯定。這是設計教育成功的範例,值得我們深度地學習。而我們要學習的也不僅是展覽的創意,更應該意識到這是一個可謂之電視節目與展覽實體“線上線下”多重結合的設計教育模式。設計教育不僅僅是科學思維的訓練,更是審美教育最廣泛的基礎,我們可以找出一萬個去不成博物館和美術館的理由,卻找不出一個設計不在我們身邊的案例。談論純藝術的時候,我們也許會因自己不是創造美的天才而感到遺憾和遙遠,但是談到設計時,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讓自己對生活中的細節敏感起來,因為設計在每一個平凡人的生活中。啊!去好奇啊!我們應該相信,好奇心可以帶我們到更遠的地方。